前幾天看到菅直人等的新聞、感到五味雜陳。
政府與民間態度無法一致一直是種不意外的現象,
這也一直都是民眾們能夠理解的事;
不管是哪國的政府、一但遇到國際間的政治議題,
諸多考量之下,許多事物會被犧牲。
畢竟一些國際上的經濟壓力、經貿往來等,不是說一聲「有guts」就能夠快意地做,
不是像喬峰那樣說聲hey我們要講義氣、一切就能夠解決。
一旦架構為政府、為難之處、掣手掣足之處絕對是不可計數。
太多博弈、太多非零和,最後造成現今的局面。
從以往到現在,其實臺灣在面臨一些重大天然災害之時,
也有許多迫於國際形式無法與我國建交或者有良好互動的國家在第一時間向我們伸出援手,
覺得銘感五內、也覺得悲傷。
幫轉載是看了朋友說的話,
為了讓媒體上呈現出來的不只是政府的一言堂,
因此盡綿薄之力轉載。
以下是朋友要代為轉載的連結:
的確也如網誌中所說的,
其實有時候民眾在乎的並不是浮誇的廣告或虛名,
也覺得與其把錢花在登廣告、捐給災民或買些民生物資不是更好,
只是一種有點類似拋棄感的奇怪心理,
(但真的別跟我提殖民理論這些、因為我們在面臨川震、南亞海嘯時後來的國際情況
那些後座力,也讓我們感到遺憾)
對於長久以來就算滿腔熱血捲起袖子,
最後還是孤身立足在國與國之間感到痛苦罷了。
是一種沒有來由的鄉愁;
有時一些民眾也多少會無可避免地有些情緒化的反應,畢竟大家都是愛自己國家的,
大家都不忍心(但也無可避免地會認知到或看到)自己國家弱勢的一面。
台灣人熱血、坦率,但也帶著點因為長久形勢使然所造成的、民族性中的脆弱。
無論如何,
以上淺見、請包涵;
而雖然政府的態度如此,
但感覺上絕大多數雙方民眾間的態度都是友好的,
之後也會繼續友好下去,
也希望天災人禍能夠減少,
受創的區域都能夠儘快恢復,
之後的補救行動也能將後續損失減到最低。
儘管新聞的鋒頭過了,
但仍然如此希望著。
完